释印肃

赞三十六祖颂

赞三十六祖颂评点


释印肃的《赞三十六祖颂》,以古拙优雅之文风,质朴地述说着佛法修行之境界。诗中云:“佛陀阿难提,放光从肉髻。逢师论义,得入三摩地。”首先,从阿难提和佛陀的关系入手,用“佛陀”而非“佛”称呼佛陀,昭示其尊贵地位。以“放光”形容佛陀头顶突现的光明,带有神圣之意。阿难提在佛陀的教诲下,通过对义理的深入探讨,终于能够进入三摩地,这是修行的高境界。继而,诗文又言:“无上菩提体,具足十力敷。终日不执相,即心即莫恃。”佛陀的教诲超越尘世,蕴含着无上菩提的境界。其修行者具有完备十力,具备广施善行的能力。佛陀的法则不依附于任何形相,寓意着修行者要超脱相对和世俗的束缚。实践中,要实时保持般若智慧,即“即心即莫恃”。般若智慧又被称之为“智慧”,要求修行者摒却执着和自大,不要依赖外在条件。然而,“世间无我我亦灭,忽闻此言身心噬”。依然存在妄念和疑惑之时,修行上仍必须戒慎之。“缘尽空如金刀迟,自在胡禅破坐坐。”修行者需不断打破执著,超越缘起之环境,达到法界空灭之境。破去坐思不乱而自在的修行状态。在修行的途中,“内斋及堕难汲,性前心后心所坚。”内斋意味着内心的克制,以祛除杂念;堕难汲则是对智慧源泉的探求。一切修行的堂皇目的,归于心性的坚定。智慧和定力互为因果,心境的安定与智慧的开启相互依赖。最后,“若言无名谓之名,言有名者即不知。”无名即是佛法,渊远广大。若一方面认为佛法无所谓名字,那么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对名字的执著而产生无知。明智的修行者要由境界超越名字的局限。《赞三十六祖颂》以古拙优雅之文风,描绘修行者在佛法上的逐步境界。充满警示与启示的诗句之中,更有那份向往佛法境界的雅致。读之,心中暇起,大有启迪。之乎者也兮。

释印肃的其它诗歌